故事伤感故事

葬礼指导

本文已影响 2.7W人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葬礼典雅素朴而又简单,无非是无论多大年龄的老人去世的头一天儿孙亲属披麻戴孝指指路哭几声送别逝人去火化场火化,然后骨灰盒安放客厅里通知所有亲友送殡吊唁,二日晚上送送盘缠,儿孙们到十字路口再指指路烧点纸钱纸轿纸马什么的,再哭几声悼念逝人阴间路上有钱花别饿着,第三天所有亲友送殡在广场上开个追悼会女婿侄女婿孙女婿为首由近及远外来亲友磕几个头送别逝人到陵地就结束了,整个三天的葬礼全程不过两个小时就结束了。

葬礼

然而参加了奶奶的葬礼我才知道什么是礼仪之邦,什么是大礼参拜,什么是三跪九叩,奶奶四世同堂,我们也都叫他老祖宗,老祖宗去世的早上接到通知的我们着急忙慌的回到了老家,这时的她早已穿戴整齐安卧客厅正面等待出门在外的儿孙们齐聚一堂见上最后一面。

经过披麻戴孝、送汤指路等一系列的活动后灵车奏响哀乐,几位叔父护送奶奶去火化场火化。家里的人们重新布置灵堂、定做孝服孝带忙得大家晕头转向。

到了下午一切准备就绪。客厅正中的惟帐上方老祖宗的遗像和蔼慈祥,她的骨灰盒安放客厅正中惟帐后鲜花翠柏丛中,儿女亲友的花圈依次排列客厅两侧。

依据老家的风俗习惯,惟帐前的供桌上供有老人牌位,供桌上供品两侧长明灯闪烁,香炉内香烟缭绕,供桌前的火盆里不断得烧着纸钱,前来吊唁的人们面对逝者三跪九叩大礼参拜,就这样三天的时间里整个灵堂烟雾缭绕,庄重肃穆。

父母告诉我们家族在村里是大家族,九十六七岁的奶奶在村里辈分最高,年龄最大,儿孙满堂,重孙最多。这样的老人去世以后就是喜丧了,这种葬礼相对来说更加繁琐庄重,当地风俗习惯,儿女年龄最长的都七八十岁了,所以哭不哭都无所谓了,主要的是把老人葬礼办的风风光光的送老人早登极乐世界

老祖宗去世的第一天总算手忙脚乱的过去了。第二天早上开始接到通知的亲友,送殡的人们陆续前来吊唁,接待陪头,谁家的客人谁接待,个人单位同事个人接待,客人面对逝者三跪九叩大礼参拜,儿孙们也要一例还礼,客人磕头儿孙们也要陪着磕头。一天下来光是磕头就把我们磕得晕头转向了,到了晚上年轻人都有点熬不住了。

在我的记忆里老人去世的第二天晚上送盘缠是很简单的事情,只是家族女眷在大门口烧点纸钱泼点粥汤悼念去世的老人带好钱,阴间路上别饿着,别渴着,男人们到十字路口指指路烧点纸钱纸轿纸马什么的,悼念老人路上骑马坐轿别走迷了路,然后都回到灵堂哭几声就完事了。然而天黑前的这段时间里只见所有奶奶的女婿、侄女婿、孙女婿暨所有娘家人都陆续的赶了过来,大家早早的吃过了晚饭来到灵堂之上行过了大礼请出了祖宗牌位。父亲手举牌位率领男宾客们朝着预订好了的十字路口走去,一路上边走边高喊道:“娘啊一路走好,别害怕,今晚给你送盘缠啊,”女眷们则在家门口烧着纸钱,泼着粥汤和水,边泼水边高喊着:“娘啊一路走好,今晚给你送盘缠啊,路上别饿着,别渴着,…”看到老人们的举动,几个不懂事的重孙也都装模作样的学了起来,边学边闹,惹得周围看热闹的人们都不禁笑了起来,相对来说人们对于喜丧没有那么多悲伤,也没有平时葬礼那么严肃了,大家连声夸赞奶奶有福气,九十多岁的的老人无疾而终,儿孙满堂,四世同堂,儿女孝顺。

平时的葬礼送盘缠仪式到此也就基本结束了,只等男人们回来哭几声就完事了。可是今晚的仪式却是与众不同,我们一路走来到了十字路口,农村的夜晚行人稀少,只见在红白理事主重人员的主持下纸马纸轿等物件一字排开,前面的供桌上摆满了瓜果甜桃鸡鸭鱼肉等供品,父亲登上高处遥指西南方向连喊三声:“娘啊,西南大路,一路走好”这时正是寒冬腊月,隆冬的夜晚北风虽然不大却也是寒风刺骨,儿孙们在主重人员的指挥下点燃了纸马纸轿,按照长幼顺序依次跪列供桌两侧冷冰冰的水泥地上,所有外宾女婿侄女婿孙女婿依次上前跪拜,每个人都是三跪九叩首,我们也是逐个的陪首,几十位外宾到整套仪式结束,我们磕头磕到晕头转向不说了,七十多岁的老人们坐在地上已经起不来了,好容易在年轻人的搀扶下回到了灵堂之上。

作为家族长孙的我本来想着跟老人们商议为了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着想,奶奶的葬礼尽量简化葬礼仪式流程,“老祖宗活着我们也都尽到了孝心,人已经去世了就让她早点入土为安吧。”以我为首的年轻一代的建议遭到了老人们的一致反对“别看我们都老了,我们也都不信什么迷信,更不信什么天堂地狱西南大路,你奶奶的葬礼该怎么办的还得怎么办,侍候你奶奶这么多年了,再苦再累我们也都熬过来了,她活着在村里辈分最高、年纪最大、儿孙满堂重孙最多,整个村里她是独一无二的,她走了咱们就得把葬礼办得风风光光的,否则亲戚们不答应,村里老少爷们也不答应,再说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就不差明天一天了”。

奶奶去世的第三天是大三日,这天天气还挺好,一轮红日迎着寒霜冉冉升起,当地习俗大家早早的来到灵堂给奶奶上了三日坟,吃过了早饭,安排今天葬礼的仪式流程,根据安排早饭后一部分人去广场布置葬礼仪式,一部分人去公墓准备迎接奶奶入土为安,其余的人们在家接待外来送殡的亲友,一切安排就绪,就等时间一到举行送别仪式了。“老大姐,你看老太太这八九个重孙怎么安排?”一位主重人员问母亲道,母亲叫来了八九个男孩子,这些都是奶奶重孙子辈的孩子,大的十七八岁,小的五六岁,“大兄弟,这些事俺也不懂,你们商议着办就行了。”母亲应到“嘿!老太太有福,这几个重孙子往灵前一站太靓眼了。这么着吧,天太冷了,几个小的出去不行,怕冻着,这四个小伙子都十七八岁,你们在老奶奶灵前领吧头。现在我的任务就是培训你们,来吧跟我学着三跪九叩首。看我示范,跪…一扣首,再叩首…,再叩首…,起…跪…一扣首…再叩首…再叩首…起…跪…一扣首…再叩首…再叩首…。”就这样培训几个孩子就培训了一上午。十一点左右父亲捧起了奶奶的遗像,二叔捧起了奶奶的牌位,三叔抱着奶奶的骨灰盒,其余男人们手持艾杖大家依次而行来到追悼会广场上,这时的广场上看喜丧的群众早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奶奶的骨灰盒暨灵位重新摆放整齐。依旧面南背北依次摆放,最前面的供桌两侧两排花圈一字排开形成两道花圈护栏,所有家眷男左女右跪列花圈护栏内,供桌前铺着两块地毯,靠近灵位的地毯上两对重孙对面而立,另一块地毯是为了年长的同辈外宾准备的,晚辈们是不可以跪地毯的,花圈护栏的尽头所有外宾早已按照辈分站定。十一点半仪式正式开始了,主重的老人念完悼词后所有外宾由长到幼依次上前跪拜奠酒,四个孩子陪同外宾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三跪九叩,场外看热闹的人们对外宾的礼拜指指点点议论谁的姿势标准与否,

寒冬腊月,再好的天气也经不住凛冽的寒风刺骨,为了老人们身体着想,最后的重孙女婿们集体鞠躬向老祖宗告别,在家人们的哭声中,大家护送老祖宗登上了灵车,灵车缓缓前行,哀乐重新响起,女眷们都被劝散止步,据说老人出殡当天女人是不能上林地的。男人们都陆续上车,车队在灵车的引导缓慢的向公墓驶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