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调查报告

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本文已影响 1.72W人 

民工的子女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参考!

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一:

一、基本情况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出现的新名词。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农村,其中大部分人,在经济上难以支撑子女入学的费用,在心里上更缺乏融入城市文化的足够准备。农民工子女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的子女,他们随父母进入城市,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学习生活。目前,中国约有1.2亿进城务工农民,他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近1000万随父母进城,农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问题也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探寻宁波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情况,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小分队于2013年7月中旬,对宁波市鄞州区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37份,有效问卷130份。除调研问卷以外,调研队员也通过面对面访谈形式了解情况。

本次调研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情况、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学习感受和课余、假期学习安排等多个方面调研,综合反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二、问卷分析

(一)被调研者基本信息

图1.影响孩子学习因素比例图

农民工子女对于选择是否会一直待在所在城市,58%表示目前来说会留,38%的表示暂时还不知道,剩下的4%正在做离开的准备。其中,表示会留下来的原因,也主要因为父母还将继续在目前的城市打工而无奈选择会继续留下来。在调研中,受访者比较矛盾,既表示对环境或多或少的不适应以及对今后学习的担忧,但又对目前的情况无法改变的无奈。

图2.选择会否一直待在这个城市比例图

受访时,很多同学表示自己基本没有当地的朋友。当被问及到和当地小朋友交流少的原因,三分之一的孩子表示与他们没有共同话题,语言沟通的不流畅也成为其中一个因素,最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其他的23%中,多数孩子认为自己家庭条件不好成为跟当地孩子交往有阻隔的重要原,这一方面体现了受访学生的自卑心理,同时也表现出孩子内心急需一个平等的学习环境。

图3.影响孩子和本地小朋友交流少的原因比例图

(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

农民工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比较关注,大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较为看重,认为下一代应该用知识改变命运,摆脱命运的缰绳,用知识的力量武

图4.父母对子女读书要求比例图

装自己。58%的父母要求他们念完大学,15%父母要求他们念完高中,另10%父母没有什么特定要求,表示只要小孩子能读书,就供他们读书。

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严厉型(37%)和中庸型(36%)教育方式占主导,只有26%的父母因为工作太忙,只能采取放养式教育。

被调研的农民工子女几乎都认为他们的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虽然他们的父母工作很忙,他们表示一般一周有至少两次父母会和他们交流、过问学习上的事情。

(四)学习方面

受访者们以及他们的父母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基本满意,虽然受访者中的大多数,在学校有电脑课,但是仍然希望学校能增加基础设施,例如空调、电脑、音乐器材等,这从侧面反映出了他们对学习环境要求的提高。

在学习上,48%的孩子表示学习能大致跟上步伐,22%表示学习很轻松,还有21%的学生学习有压力,另外9%在学习上感到很吃力。虽然有部分感觉压力和吃力,但课后参与补习班的人数不多,以在学校的学习为主,家长们认为补习班会增加经济负担。

谈到最喜欢的科目时,语文(20%)和数学(18%)两门主课排在前两位,同学们认为学好这两门主课对于以后中学的学习比较关键,能帮助其更好的升学。对于手工、音乐、英语、科学等课同学们也表示很喜欢,但是很矛盾的是这些课并不是都有安排上过或者比较频繁、有规律的在上。有的同学表示喜欢上,但自己所在的学校并没有或者没有专业固定的老师来上课。这点很值得关注。

图5.最喜欢的课程

(五)假期、课余学习生活

参与调研的农民工子女在日常放学后,主要把时间用在了学习上,除此之外,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孩子放学后主要帮父母干家务。

图6.放学后主要干什么

课余生活作为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对课后生活有较大的不满意。特别小学放假早,回家后父母还没有下班,自己处于无人看管的情况,希望学校能为他们提供更多更有意思的活动,例如一些兴趣、文体方面的活动,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活动,可以有更多的伙伴,可以跟当地孩子打成一片。另有部分学生希望有人可以免费或者家庭能承受的价格,为自己辅导家庭作业,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农民工子女寒暑假是如何度过?学习、回老家、帮父母干活三件事加起来超过了90%,占据了假期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和精力。可见,他们的假期生活单调无趣,缺乏兴趣和爱好方面的培训。对于“若学校开展寒暑期班,希望学到哪些内容”的问题,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希望能学到文体、艺术的兴趣培训班、希望学校能开展一些娱乐活动,32%的学生希望能进行一些知识的复习和预习。

篇二:

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生力量。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乎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是指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公平;人际关系环境和谐,社会稳定。但是如果没有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和谐,甚至连子女受教育这样的基本人权都不能保障,那么我们的和谐社会就只能是少数人的和谐。本文拟以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为背景,探讨当前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问题。

关键字: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因素、解决对策

近几年,各地贯彻执行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由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农民工子女就学状况有所改善。但一些地区政策落实不力,改革进展缓慢,农民工子女就学难、受歧视的问题,仍成为贻误儿童、影响农民进城就业和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重要因素。当前需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推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平等融入城市的进程。?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具体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有:第一,在公立中小学借读。第二,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第三,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学校学习。第四,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第五,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抽样调查显示有65%的适龄儿童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处在教育的边缘地位。第六,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学或辍学。?

2、就学过程不平等?

第一,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限制,必须比城市孩子多缴纳高昂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尽管他们生活的经济条件比城市孩子要低很多。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公立学校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类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二是城郊的乡镇学校。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经常是“插班”或者是被“单独编班”。由于户口不在当地,经济条件薄弱,常被公办学校的城市学生排斥;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学校有时会疏于管理;由于没有学籍,成绩因此不计入教学考评,甚至无机会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及“三好学生”的评选和一些体育竞赛;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往往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甚至剥夺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且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被降到最低,因此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设备奇缺、管理水平低、师资力量弱以及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等。所以农民工子女尽管有学可上,享受的依然是比公办学校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还有比较严重的城市本位观念,不但不落实国家的政策,对这些学校进行财政补贴,改善教学环境,反而以地区、部门利益为重,动辄以办学规模太小、条件太差等不合规范为理由将学校关闭,不给予其合法的办学地位,全然不顾流离失所的学生。

3、留守女童问题?

第一,情感依存缺失与道德滑坡。?

长期见不着父母,或“寄人篱下”,造成留守女童情感依存缺位,性格柔弱内向、自卑,逆反心理强,甚至怨恨父母;对社会失望、恐惧,变得孤僻,甚至情感转移,从而出现情感错位导致行为出轨。道德监管的家庭缺位使有的女童在生活中我行我素,对不良习气接受力强。留守女童多数成绩不理想;有很多早早结束学业。这些提早结束学业的女童,她们有的在家帮做农活;有的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从事一些服务行业的工作;有的甚至成为色情业从业者,当三陪女和卖淫女,成为法制社会的一个赘瘤。这些未来的母亲由于不能受到应有的素质教育,造成社会人才培养中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第二,易成性侵犯对象。?

性监护缺位以及性安全防范教育的滞后导致女童自我防护意识缺乏;思想、文化、法制、教育落后等因素造成农村的治安局势尚不稳定,具有安全隐患;再加上农村地域宽阔、人烟稀少的地理环境和偏僻的居住环境,犯罪分子会轻易利用这些因素,使得农村留守女童极易受到性侵害。

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格局隐患?

长期的城乡隔阂,使处于同一个班的城乡两地孩子的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农民工子女极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冷嘲热讽;由于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大,他们也经常跟着流动,导致他们经常缺课,成绩不理想。所以农民工子女普遍自卑、自我评价偏低,产生自闭、强迫症、心理不平衡、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对社会的对立感、仇恨感。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不良的心理问题极易诱发心理危机,到了一定程度,还会出现反社会行为,破坏社会的稳定。那些经常随父母流动的农民工子女,多数最终还是会失学,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因为不能受到应有的教育,无法在走上社会之前获得谋生的基本技能,这些人就很难有效地参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建设。对整个社会来说,在市场经条件下,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教育不公平的发展会使收入不公平形成恶性循环,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埋下城乡、地区、阶层之间人际关系紧张的隐患,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背道而驰。?

二、当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

1、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在部分流入地政府的指导思想里仍然被边缘

化,尚未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

一些地方认为流入地政府不应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调查期间,有的说,公共服务农民工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问题是谁来买单。比如义务教育,目前还是以地方财政负担为主。广东基本是给了民工没有门槛的打工权,这已经不错了。与打工权连带的权利也要给,比如不能拖欠工资,改善住宿条件等。但其他与打工没关系的权利,该不该给?不能仅从人权、人性的角度看问题。流入地政府以前只是享受农民工带来的利益,没有为其发展、子女教育进行考虑。现在国家要求承担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有的地方不是从加大投入的角度去补偿这方面的缺陷,而是消极应对。?

一些地方认为借读费是应该收的,因为城市化进度快,成本太大。有的地方提出让农民工流出地把义务教育经费转到城市来,才允许农民工子女入学。?有的认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会使流动人口留在城市,并吸引更多农民到城市来,不利于城市稳定。只想利用农村劳力,不愿让农民进城定居。有的说,民工子女进来,肯定有一种移民倾向,将来会增加当地的人口压力。以前设了门槛,现在中央要求对民工子女一视同仁,门槛要取消。目前考虑重新设个门槛,除了限制“读书专业户”,还要对农民工子女界定,是直系,还是包括亲朋好友,是否容许内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子女来读书等等。这些观念归纳起来,一是不愿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二是怕搞好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导致农民留城,为限制农民进城,把流动儿童作牺牲品。应该说,改变以二元户籍制度为基础的教育制度,观念转变有先后是正常现象,但是这种观念迟迟不改变,成为一些政府和部门的指导思想,就阻碍了政策落实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

2、一些地方违背国家政策对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继续实行歧视性收费,民办学校得不到承认,造成适龄儿童就学困难?

目前,多数地方仍向进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省有关部门规定进公办小学每学期收取300至500元的借读费(一些地方实收600至800元),初中每学期1000元。有的名义上取消了借读费,实际收费未降低,如过去收借读费600元,书杂费168元,2004年决定取消借读费,但将农民工子女的书杂费提高到734元。有的地区对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收取择校费或跨区赞助费,一般在1万元左右,对于农民工来说负担较为沉重,只好辍学;有的城市规定,只有企业招聘的人才或技术管理骨干的子女,才能进公办学校。有的城市认为扩大公办学校招收,会增加政府费用,有意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推向民办简易学校,让农民工出钱解决子女就学问题。?

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简易学校在一些地方得不到承认。2004年某特大城市介绍我们到一个镇调查民办简易学校的情况,镇上25所民办小学却没有一所学校得到当地政府批准。有关部门给这些小学定为“××简易学校”的名称,学校和学生都感到带有歧视性。另一个特大城市,所提出的办学条件,远远超过国家要求,近300所民办简易学校,得到当地政府批准的不到20所,其他是流出地发办

学证。简易学校难以办理合法手续,处于不被承认、无人管理的状态。相当多的地方,农民工子弟学校只有民办,没有公助。打工子弟学校收费低,开支大,包括土地、校舍租赁费开支,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教育质量较低。?

有的地区全日制学校在超负荷的情况下,接纳率仍达不到40%,加之民办学校少,较大比例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学。?

3、农民工子女多数只能在流入地接受六年义务教育,后续教育困难重重目前,进城农民工子女小学毕业后继续在城市读初中的比例很小。一是公办初中费用高,民办简易学校的小学、初中结构严重失衡。上海市高行镇有25所民办小学,民办初中只有一所,规模较小,多数农民工子女只能在城市接受6年义务教育。二是农民工子女不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城市公办初中学校使用当地教材,不用全国统编教材,如果在城市读

初中、回家乡上高中,教学不好衔接。为了适应在家乡高考,民工子女多数只能是回家乡上初中。?

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的后续教育也有待解决。在城市读高中,有的城市规定一人收3万元赞助费,每学期2000元借读费。读职业学校费用也难以承受。北京市有50多所专业学校,户籍生源少,对农民工子女入学没有限制,但一年各项费用要一万多元,多数人上不起,这种职业教育体制不改革,农民工子女就只能在初中毕业后无一技之长的进入劳动力市场。

4、流入地城市没有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发展规划,教育投入少,民办学校用地缺乏安排,学生没有稳定的课桌?

深圳市基层单位反映,城市发展规划未考虑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问题。如宝安区沙井镇是劳务工集中的地区,到处都是新开工的工业区,过去搞规划时没有规划学校用地,包括没有规划公办学校用地。目前一些民办学校办学,土地必须租赁,要出大价钱,这些负担最终要转嫁到学生身上。不少城市把民工子弟学校看作临时现象,校址的不确定性很大,学校多次搬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教学很不安定,也无法投资建设。?

政府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多数地方财政预算没有安排有关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区县只按照本市户籍学生数核拨教育经费,造成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校经费紧张。流入城市农民工及子女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与城市富余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同。城乡结合部公办学校难以满足民工子女就学要求,需要新建、扩建学校,而区县财力相对薄弱,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尚待建立。?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曾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形式把中国公民分成身份不同的两大类别,蜂拥入城的农民工居住在城市,户籍却仍是在农村。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农民工子女在流动的同时,教育资金并没有随之流转,从而致使处于流入地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也没有资

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招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可依国家有关规定按学期收取借读费”,显示国家政策赋予流入地学校收取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和赞助费的权利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因此在流入地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必须比城市孩子多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